湖南法治报讯(通讯员 杨乔 郑炫程)
矿产丰饶千峰翠,民风淳朴万户安。
珠山镇地处永州市零陵区西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县交界,这里锰矿资源丰富,素有“湘南明珠”“中国锰都”等美称。珠山法庭在这矿产丰饶、民风淳朴的山区,用法律守护好这里的风景和群众。
近年来,珠山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多元化解矛盾纠纷,主动融入基层治理,不断延伸司法职能,探索建立一走访、二共治、三普法的“三步工作法”,近三年法庭受理各类案件1033件,调撤案件547件,调撤率为53%,以法为丹青绘就基层治理新“枫”景。
“入户走访”,庭前介入解纠纷
珠山镇位于山区,部分村庄距离镇上法庭所在地较远。为切实解决老弱病残、交通偏远等特殊群体诉讼难问题,珠山法庭通过主动走访、定期回访等形式,将司法服务延伸到当事人门口,主动“入户走访”送法下乡,用心用情从源头化解矛盾。
在矿区,一场看似普通的劳动争议纠纷背后,交织更复杂的矛盾网。某锰矿公司员工龙某辞职后,突然起诉企业索赔12万元,称其未买工伤保险。法官调查发现,企业不仅足额缴纳保险,连伤残补助金都已到位。整理案卷时发现,另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的起诉状,竟与本案文风如出一辙。经核实,案外人秦某为这两起案件提供了法律帮助。为彻底化解矛盾,法官决定深入矿区企业走访,并约两案当事人集中调解。
在企业休息室里,法官从法理、情理双重角度向双方释明《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规定,龙某承认了其在诉讼中隐瞒部分事实的情况,同时指出企业在履行职责时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轮“背靠背”沟通,龙某与企业达成调解协议。另一起案件当事人目睹调解全程后也受到触动,主动与企业达成和解并撤诉。当两起纠纷全部化解,窗外的矿区机器声与调解室内的笑声,共同谱成了一曲“和谐矿区”的交响。
珠山法庭庭长沈超实地走访调解案件
当书记员看着杨某的第6起案件卷宗发愁时,庭长沈超说到,“农村出个大学生不容易,咱们得帮孩子把路走正”。被告在大学期间向多人借贷用于创业,却血本无归。电话了解到,被告父母离异后,他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为帮他还债,家人已凑了12万元。
考虑到杨某爷爷听力障碍,法庭团队驱车三十公里到达被告家里。推开木门,老人颤抖着握住法官的手:“帮帮我孙子……”法官用当地方言逐字解释法律条款,慢慢打开杨某的心结。“我们搭个桥,让一家人把话说开。”在法官多次沟通后,杨某终于梳理出完整的债务清单,被告离异多年的父母也决定共同担起责任。在法官反复沟通下,9个案件全部成功调解。
珠山法庭主动走访的工作方法,通过实地走访摸清案情背后的真相,将司法温度融入庭前调解,解答了群众对法律的困惑,也化解了他们的“心结”。近年来,珠山法庭法官累计下乡走访调解210余次,正如沈法官常说的:“我们多跑一里路,群众就少走一里路;我们多暖一颗心,社会就多添一分和谐”。
“巡回审判+多元共治”,庭中多元解纠纷
珠山镇地处湘桂两省交界处,多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且境内蕴藏的丰富锰矿资源,涉土地权属纠纷量大也成了当地的司法案件特点。如何化解修路征地、矿山开采等涉众型土地权属纠纷,成为当地基层治理的重点课题。珠山法庭创新“巡回审判+多元共治”模式,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等多方参与,通过公开审理、联动调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原告张某系某村村民,2022年因修建高速公路,该村部分田地被征收,张某认为该组征收的土地系其个人全部所有,因对征地范围划定不满,遂向法院提起诉讼。为查清案件事实,承办法官将法庭“搬到”村内,开展巡回审判。
珠山法庭巡回法庭开庭现场
庭审在该村村委会广场举行,邀请4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旁听,数十名村民参与。庭审中,法官围绕争议焦点组织双方充分举证质证和辩论。庭审后,原告虽当时表示理解,但没过几天又“抱怨”。
为查明事实,承办法官邀请原告方律师一同前往相关部门调取该村历年林地地图及征收红线图。法官对照地籍档案、卫星影像等资料逐一核实,通过“历史溯源+专业测绘+现场指界”,全面还原争议林地权属及现状,终于查清了事实。
经审理,法院认为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其对案涉土地全部享有权利,原告的诉请实质为土地权属不明引起的争议,故依法驳回了其诉讼请求。原告张某接到判决书后,看到了详实的证据和有力的法律说理后,给承办法官打来电话,认可了法院判决。
近年来,珠山法庭巡回法庭的足迹遍布镇内多个村落,开展巡回审判70余次。“巡回审判+多元共治”将庭审现场变为“法治公开课”,将司法过程置于群众监督之下,通过多方参与、专业支撑、现场还原,既提升了裁判公信力,又以“看得见的正义”增强了群众法治意识,实现矛盾实质化解与基层治理双促进。
集市普法,庭后服务解纠纷
珠山镇素有集会赶社的传统,每逢年关春社或赶集日,集市上总是人头攒动,乡亲们穿梭于摊位之间,吆喝声、欢笑声此起彼伏。考虑到镇上村落较为分散,珠山法庭以年关、春社等节日为契机,深入集市开展“沉浸式”普法,通过案例讲解、现场答疑、资料发放,将法律知识送到群众“家门口”,从源头减少纠纷发生。
“原来这种养老投资也是诈骗,回家我要跟亲戚朋友也说一说防止被骗”听到法庭干警的防诈骗普法宣传,村民说道。
珠山法庭干警在集市普法
“集市普法”以“贴近生活、贴近需求”为导向,干警们针对农村常见的婚姻家庭纠纷、民间借贷纠纷、电信网络诈骗等问题,结合典型案例,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乡土语言”,通过“面对面”交流、“点对点”答疑,告知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让法治意识深入人心。
近年来,珠山法庭累计发放普法资料5000余份,解答群众法律咨询600余人次,深入村镇学校开展普法讲座10余场,惠及群众上万人次,“零距离”的司法服务,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从走村入户的倾情调解、田间地头的巡回审判到热闹集市的普法服务,这些带着“乡土气”的司法实践,不仅让公平正义更加可感可及,也为新时代美丽“枫”景写下生动注脚。
责编:左爽
一审:左爽
二审:伏志勇
三审:万朝晖
来源:湖南法治报